复旦大学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交流发言
战胜自我,迎接挑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哲学学院2009级硕士生 傅锡洪
我是哲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傅锡洪。今天我们隆重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跟大家汇报一名学生党员的成长故事,跟大家一起去重温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人民解放和幸福的事业拼搏奋斗中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记得6年前刚进大学的我,由于视力微弱的缘故,站在二教的教室门口,即使努力踮起脚尖,也看不清楚门框上的教室号码。我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开始的,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不仅因为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热情的关心和帮助,而且因为我心中割舍不断的两大情结,那就是“红土地情结”和“复旦情结”。
我的家乡是福建上杭。上杭是全国三大将军之乡,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这里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小读着《红上杭的故事》长大的我,一直被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感召着,在学习上克服困难,曾经连续三年被评为“著名苏区好学生”,并在2005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全省文科第44名的成绩。
但高考以后的录取并不顺利,一开始在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联系过程中,那里的招生老师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认为我视力差,读不了大学。当时的我不明白大学凭什么拒绝一个成绩优异的残疾学生。我深深地记得当时的恐慌和愤怒。最终是复旦消除了我的顾虑,也是复旦改变了我的命运。
复旦负责招生的老师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对自己视力情况的介绍以后,明确地告诉我:“我们会按规则办事,既然你报的是不受身体条件限制的哲学专业,我们就可以把你录取,决不附加任何其它条件。再说你视力这个状况还能考出那么高的分,说明你是比别人更努力的。”从此以后,复旦的规则意识和人文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在复旦见”这句话反反复复从招生的老师口里说出时,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正是这样一段经历在我的心里埋下了深深的复旦情结。
在复旦这样一个学术的重镇、精神的殿堂,可谓学者云集,名师辈出。我曾在大一时祭扫了陈望道老校长的墓园,先生高风亮节,居功至伟,让人肃然起敬。我也听了大量的讲座,老师们的精神品格给了我非常多的激励和启发。葛剑雄教授55岁时仍然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他所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索精神;沈丁立教授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第一讲中强调的“因为我活着,所以别人更幸福”的奉献精神;俞吾金教授对于青年学子“领悟哲学、了解宗教、热爱艺术和学会宽容”的期许;杨泽波教授“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的追求;我的导师吴震教授严谨求实,在思想、文献以及现实关怀三个方面都能兼顾的治学精神;以及最近在“为人、为师、为学”采访写作活动中,我更加感受到的哲学学院老师的风范,这些都具有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力量。正是这样一个精神的圣地哺育了我,增强了我奋勇前进的力量。
在学习上,我看书要凑得很近,上课的时候哪怕坐在第一排也看不清楚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听老师讲,另一方面我也可以看书。我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上《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这门课程,老师在黑板上抄了很多没有听说过的人名和书名,信息量非常大,让我非常紧张。这个时候,我除了借同学的笔记以外,另外还认真地读了一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之作,比如《中国古代哲学史料学》《目录学入门》,比如《汉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些书加上网上的资料,基本上覆盖并且超过了老师讲过的内容,最后我拿到了最好的成绩。我基本上每门课都会给自己列很多阅读书目。我知道条件好不好没有关系,喜不喜欢也没有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通过不懈努力,我两次获得一等奖学金,三次被评为哲学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获得第21届光华自立奖特等奖,2009年以全学院第一名的成绩直升了研究生。
同时,也正因为体会过人在困境中的感受,所以才更懂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把手伸出。大一时,我就加入了助学成长之家,并且在那里坚持工作了三年。我带领300多名同学负责书院楼“学而时习斋”的管理、服务工作,组织支教、回收废旧报纸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并成为团队中前往敬老院参加志愿者服务次数最多的人。
来自农村的我,也关注农村的发展。我曾经组织过两次农村社会实践。其中2007年由我带队去了宁夏西吉,调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状况。西吉是复旦大学支教队的服务地,西吉支教集中体现了我们复旦人团结、服务、牺牲精神。我们的实践调研项目,也正是期望在支教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基础之上,能进一步以复旦的学术资源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我们的项目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奖,但更令我高兴的是,我们真的能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另外我还策划组织了哲学学院分团委第十一届索菲亚人文节,和大家一起从学术上关注道德与幸福的问题,这届人文节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我也在组织管理哲学学院世博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了服务奉献的思想意识。
回顾6年的复旦求学之路,坎坷与挫折决不能让我屈服,成功的喜悦也不足以让我止步,因为我心中始终有着一个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来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梦想;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应当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积极迎接挑战,努力克服困难,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党的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老师们,同学们,复旦这个名字向我们昭示了绚丽的光明和华彩,在今天我们迎接建党90周年的庄严时刻,愿我们一起为复旦的绚丽前景,为我们国家和人类的美好未来而拼搏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