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之十一
一颗赤诚之心向着党
———记2011届毕业班学生姚瑶
姚瑶:土族,2008年秋季入学,任法学院08级法律硕士一班党支部书记至今。就读期间连续三年荣获校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上海市“优秀高校知识产权志愿者”、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她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党员,却是复旦法学院08级法律硕士一班党支部不可缺少的一员;她用充实的三年时光为党员学子树立了榜样。在她身上展现了一种向上的张力,她用一份真情、一份奉献和一份执着诠释一名党员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
“凝聚人心,服务同学”
她从小到大都是班委,热衷于学生工作,参与组织建设。2008年入学伊始,就担任班级的党支书,支部生活在她的经营下可谓“风生水起”。08级法学院支部成立于2008年9月,最初仅有党员23名,现有党员55名。
入学之初,姚瑶把提高班级凝聚力当作工作重点,以此为支部工作的切入点,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忆改革、话发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面向全院08级研究生举行的知识竞赛,以活动现场热烈、同学参与度高、寓教于乐、收效良好等特点至今还被同学和老师们乐道,成了法学院新生党员的常规活动。支部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班级的中心工作,秉承“天南地北学子情,融入支部一家人”的理念,以“凝聚人心,服务同学”为宗旨,以“建立创新型党支部”为目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带领同学学以致用、奋发向上、服务社会,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情满江湾”感恩节特别活动,让在江湾迎来第一个冬天的师生们记忆犹新。2009年她又以“五四运动”80周年为契机,策划和主办了“江湾红五月”系列活动,包括讲座、座谈、参观,大型签名、红歌赛、体育赛事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她提出的“不拘一格搞活动,寓教于乐广参与”的活动特色。同年校党委研工部向全校基层党组织征集“基层党建优秀案例”,她结合一年多的工作经历指导和撰写了多篇优秀案例。最终08级法律硕士一班党支部共有三篇被收录,其中有两篇由她撰写。
“走进社区,感悟社会责任”
她十分注重结合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广搭实践平台,借此打开一扇门通向社会,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她切实践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活动方针,联系五角场社区统战部、侨联等部门,深入街道,联合江湾园委会、阳光平台法律援助中心、兄弟支部多次开展“普法进社区”、“侨法调研”等活动,受到五角场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2009年4月在姚瑶的策划下,08法律硕士一班党支部联合校研究生会青志中心在江湾校区以“放飞梦想,拥抱未来”为主题为相辉基金募款,邀请五角场社区贫困家庭亲临现场并举行了简短的善款发放仪式。
研究生学习过半,姚瑶结合同学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为同学提供实习、兼职及工作机会为重点,在支部内部成立信息搜集小组配合班委,及时向同学们通报相关信息。
姚瑶自己也兼职在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课,这样的经历使她更直接认识到社会,作为一名80后的老师,她面对很多是比自己稍小一点的90后,发现了这两代人已经有了代沟,这样的代沟主要来自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这些都引起了她的思考。
勤奋好学,同学们心中的“党”
她是一个勤奋好学、力争上游的女孩,工作之余她去得最多的就是图书馆、教室和各种讲座。她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很不够,涉猎的书籍十分广泛,更偏好社科类的书籍,从人物记传到哲学方向的书。喜欢校园的讲座,话剧等,常常是3108讲座的“门下客”。她总是如饥似渴的学习,每年都能捧回“复旦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相比工作中与生俱来的严肃劲,生活中的她性格开朗、豁达乐观、乐于助人。由于长期担任班级党支部书记一职,姚瑶赢得了信赖收获了威信,08级法律硕士班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党”。无论是家长里短的私事还是学习或实习中遇到的挫折和麻烦,同学们都很愿意和她交流。平日里,她总能收到同学们诸如询问开学时间、学院办事流程、假期安排等琐事的短信或电话,她总是热心给予答复;同学生病了住院了,她也总是第一时间给予问候、看望或陪护,甚至有同学深夜给她打电话让她陪同去医院看急诊,她也是二话不说。谁家发生变故了、谁情绪波动了,她总是能帮的帮、能疏导的疏导,对别人的事就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上心。对于一些在经济上遇到难处的同学,她还尽力争取学院的困难、大病补贴,为他们解决实际难处。她的寝室也总是很热闹,总是有同学到她那串门聊天,或是三五人的小聚,或是同学倾诉,或是想入党的同学来谈心。虽然这占用了她大量的私人时间,她却毫无怨言。
“青海的女儿,土族的姑娘”
姚瑶是来自青臧高原的土族女孩。谈及毕业后的选择,她和我分享了她对于故土的情节,她坦言自己喜欢江南的婉约,喜欢有张力的城市,她深切觉得青海故乡和其他发达地方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有着几十年的差距,那种差距不单纯是经济上的文明,更多在于人文差距。她的许多高中同学都从青海迁移出来了,因为对年轻人来说虽然青海是养育他们的土壤,可是他们却往往对青海没有认同感。
“来复旦后也曾一度有过动摇,上海毕竟是中国最为先进和文明的城市,这里的机会、视野和这座城市赋予人们的梦想和动力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但是当我面对我的父老乡亲、面对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时,我仿佛听到内心有一种很强烈的声音———回家乡来、回青海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家乡做点什么……。”姚瑶已经和青海当地的一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虽然对方开出的待遇并没有那么优厚,虽然她要从区、县做起,但是她的内心很满足。设想未来扎根在青海,回到家乡,也是给自己一个锻炼机会。同时她觉得父母在不远行,依恋家乡少数民族那种纯朴的民风。在此毕业之季,姚瑶觉得自己能够走进梦想中的学府,能够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求学三年,是她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文/黄增金